只有航天“中国芯”,才能让国人放心!
航天设备要求在宇宙极端的环境下工作,所采用的材料和生产工艺都需要精益求精。那么,航天设备里最昂贵的电子设备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芯片!
如果把航天设备比作人的身体,那么芯片就是这具身体的心脏+大脑,一颗健康的心脏保障了人的正常活动,而只有一枚完美的宇航芯片,才能确保航天设备正常运转。在宇宙中,芯片不仅要接收地面指令、还要处理载荷数据、以及管理航天器在运行轨迹中的姿态。
但芯片又随时面临宇宙环境的侵蚀,在外太空,时刻都有大量带有强辐射性粒子和高穿透能力的宇宙射线。就像拍胸片的X光能够穿过人的身体,这些粒子和射线能轻而易举地穿透航天器外部,直接影响到芯片等核心设备,进而引起芯片的功能异常乃至性能退化。
所以,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早期,为了更好的取得阶段性进展,在芯片等核心技术支撑的电子元件上,采取的是“造不如买”策略。大规模依靠国外技术支持或者直接进口相关原件。虽然确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始终存在隐患:毕竟,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一旦国外停止出售,那我们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就会就此停顿。
在北斗三号卫星飞行试验中,这个隐患就出现了:
而恰好在北斗三号飞行研制阶段,国外相关公司对我国实施了进口限制,导致这些至关重要的电子元件无法准时交货,而这些电子元件又决定着飞行器的性能,想要试飞,就只有等这些电子元件到货。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核心技术更要挨打!
北斗三号事件后,国家决定在航天领域,涉及到关键电子元件尤其是宇航芯片的使用上,一定要彻底实现国产化,使用中国芯!
但是自主制造一枚安全可靠的芯片,谈何容易?对于芯片来说,其内部系统极其复杂,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有着几百万个晶体管,以及数千米细如发丝的导线,而且导线和晶体管之间交错纵横,所有的操作和生产,都需要在极其精准的条件下完成。
而要想保证精准,就需要使用到激光设备,而激光设备的研发和达到使用标准,则又是一项需要攻克的难关!
如果国家激光设备水平不够,就不得不依靠国外的激光公司,这样也变相的向国外求助。为了保证中国芯必须中国造,激光技术就成了航天等高精密领域发展所需要依仗的尖端科技。好在,1996年创办的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解决了这一痛点:
作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重点推广示范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工业激光加工及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而且,大族激光和中国航天事业的理念一样,以“强大民族,装备世界”为公司的发展理念,一直以来保持创新能力,持续加大对相关高科技器件以及行业专用设备业务的研发和投入,力争依靠自己的技术,实现技术科技创新,保持技术的独立性,真正做到行业龙头。
也正是因为大族激光等国内多个科技公司在各自行业不断追求领导地位,帮助我国的航天事业实现国产化,如今,北斗卫星全部使用了我国研制生产的国产CPU芯片。
中国芯,中国造!也只有这样,国人才能真正放心!